首页 热点 > 综合 > 正文

今年最好的爱情片,是她么?

如果仅从媒体评价来看,将这部影片称为今年最好的爱情片,一点都不过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因为,本片的媒体评价实在太亮眼了。

烂番茄近200个媒体评价,只有5个差评,97%的媒体评价新鲜度,9.1分的高分。

同时,metacritic也有94分的超高分,成为必看片了。

总之,仅从媒体评价来看,这必然是今年最值得关注的爱情片,也一定会在之后的颁奖季有所表现的。

这就是前天上线的影片《过往人生》,作为一部爱情片,在七夕情人节上线,倒也算应景。

反正呢,如果你关注好莱坞,或者是颁奖季,这应该是你今年怎样也无法错过的一部影片了。

尤其是,又有A24在后面运作,加上亚裔创作者的身份,话题性还是挺足的。

《过往人生》首先是一部爱情片,或者也不能完全叫爱情片,应该叫与爱情有关的电影吧。

记得影片之前在柏林等电影节放映的时候,收到的评论都是,如“爱在三部曲”一样,一部让人有些伤感的爱情电影。

但是,还是觉得不是太适合跟“爱在三部曲”相比较。一方面,会让我们对这部影片期待值过高(毕竟,这也仅是一部新人导演的处女作);另一方面,两部影片还是有很多不同的。

之所以会将两者联系起来,是因为,他们确实都是关于遗憾与错过的爱情电影,这一点,倒是共通的。

《过往人生》的故事可以简单分成三部分,关于三次告别。

女孩Nora 12岁的时候随父母离开韩国,移民加拿大,于是,也跟青梅竹马的好朋友海成分开了。

12年后,已经成年,搬到纽约的Nora在脸书重新跟韩国的海成联系上了,两人每天打视频电话,发现彼此还是那么亲密。一时间,成为了网上的情侣。

但因为距离的原因,最终,他们还是决定不再联系了。

这是第二次分别。

然后,就又是12年。Nora跟她的作家老公结婚,获得了绿卡,两人在纽约一个小公寓里生活,过着普通人的生活。

而人在韩国的海成则刚刚和女友分手,他终于决定前往美国,去纽约见见Nora。

两人在24年后终于重逢,见了Nora,也见到了Nora的老公Arthur。

当然,也就将面对两人的第三次告别了。

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故事,一对我们觉得可能会在一起,会有个happy ending的男女,最终,似乎也没发生什么的故事。

或者,这也是影片最有趣的地方吧。

它非常真实,也非常生活,可以让很多普通观众很快找到熟悉的影子,并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其中。

毕竟,里面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、婚姻、家庭、对爱的需求、人生的遗憾、成长、学会放手……

是每个普通人都会经历,也都很熟悉的事情。

而这种真实感,可能确实是因为,它很大一部分,确实是真实发生的吧。

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,美籍韩裔导演席琳·宋确实在这部电影里融入了太多自己的生活经历。

就好像本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:是Nora、她的老公Arthur以及青梅竹马的海成,三个人坐在纽约的一个小酒馆里。

而路人则在猜测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。

而这段,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。

这是导演席琳·宋的青梅竹马去纽约找她,她就是这么坐在那个男生和自己丈夫中间,两个人一个只会韩语,另一个只会英语,而她则在中间当翻译,成为两个人之间的桥梁。

而当时酒吧确实有人在议论他们三个人,猜测他们的关系。

而按导演的描述,那一刻,也成为她决定拍这部电影的缘起。

其实,《过往人生》与导演自己的生活经历,重合的地方还有很多。

比如,导演自己也是出生在韩国,然后12岁时随家人搬到加拿大。像Nora一样,她年轻时再次移民,前往纽约读大学。像Nora一样,她最终也成为一名剧作家,与她的美国丈夫在纽约安家,而且,她现实的丈夫确实是个作家。

甚至,席琳·宋自己的父亲也确实是个电影人,都跟电影中的设定一样。

总之,这部很大程度取材自自己生活经历的电影,让席琳·宋这位新人导演,在拍摄过程中,可以更加得心应手。

当然,这终究是电影,即便取材自导演的真实生活,还是经过了很多加工,让这部影片变得相对客观,也更有深度。

就像我们一直将其称为爱情片,但还是觉得,这绝不仅是一部爱情片。虽然,只是把《过往人生》当成爱情片来看,也没什么问题。

但是,你会发现,这部电影讲的其实又不光是爱情,影片其实还包含了很多话题。比如关于青春与回忆、关于移民与故乡、外来移民的身份认同、文化认同等等,其实,你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读解这部电影。

这种多义性,也让影片变得更加丰富,更有余味了。

就好像,最后女主的痛哭,如果你简单将之理解为是对错过感情的伤感,那其实是不合理的,而且,也不符合女主之前表现出的独立个性。

很显然,她是将童年的男友与失去的青春、对故乡的思念、本土文化在身上的烙印等等很多东西,混在一起了。

如果结合她丈夫说过的,她只用韩语说梦话,或者,会更好理解角色的行为。

而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,提到一个观点,也基本应和了这样的说法。

她说,Nora有多个自我,她是在纽约的独立作家。但同时,也是那个留在韩国的女孩,在内心深处,还有其他的自我。就好像当我们和父母在一起时,会突然感觉自己回到了青少年时代,感觉自己像个青少年,然后会说:“妈妈!爸爸!”

而遇到童年时的玩伴海成,则是让她想起了12岁的那个自己。当然,那个是她,却也不完全是现在的她了。

这样看,这个故事就更有意思了。

而且,由于导演东亚人的身份,她还为这部影片增加了一些很东方的视角。那就是片中反复提到的因缘

女主给他的外国老公解释说,说结婚啊,相恋啊,都是源自因缘。

可能西方观众会觉得这个观点很新奇,而且还要电影反复解释给他们听。但对我们东方观众来说,这实在是个太熟悉的话题了。

简单来说,不就是佛教里的轮回说。看过《新白娘子传奇》的,都明白这个道理,“百年修得同船渡,千年修得共枕眠”嘛。

说来说去,都是因缘,缘分。

所以,女主也将最终没跟男主在一起,归为因缘不够。

但如果看过影片,会发现,也不完全是这样的。

其实这个女主的设定,还是很有意思的。这是个非常有主见,非常独立的女性形象,她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以及想要什么。

而她最终没有跟男生在一起,也并不是什么因缘,就是她基于自己的人生现状与未来发展,做出的最合理的选择罢了。

很显然,她并不希望感情影响自己追逐梦想。

这个设定,还是很不东方传统的,而是更独立女性的形象。

起码这一点,就让影片远离了传统的纯爱片,更凸显独立女性的自觉。

虽然这是导演席琳·宋的处女作,但是,多年编剧的经历,以及舞台戏剧方面的经验,还是让她在执导这部电影中,有很多她自己的技巧。

比如,处理台词,以及调教演员方面,她还是经验丰富的。

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有趣的设定。

比如,男女主自从童年就分开了,之后虽然在照片中见过彼此,或者是会在视频电话中交流,但,两人的真正见面,其实是24年之后的事情了。

而为了更好营造这种感觉,导演一直不让两位演员格里塔·李与刘台午见面,平时大家都是用ZOOM在网上交流。

而纽约见面那场戏,实际也是两个演员现实中的第一次见面。而在第一次拍摄之前,两人甚至不允许有任何肢体接触来熟悉对方。

她以这种方式,更好还原了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兴奋、局促与手足无措,非常真实。

更好玩的还有女主丈夫的饰演者约翰·马加罗,他跟刘台午甚至都从来没联系过。两人都是通过女演员格里塔·李的描述来了解对方,正如两人饰演的角色一样。

所以,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就是实际拍摄的时候了,这同样是很真实的反应捕捉。

总之,你就会发现,其实导演还是挺擅长这些小技巧的。

就像前面提到的,影片一共涉及三次告别,但前两次的告别其实都很糟糕,第一次是两个小孩太小,不懂得告别;第二次是误以为只是短暂的分开,没想到一别就是12年;一直到第三次,两人才第一次,真正做了告别。

而在告别前,导演特意安排了一场时长几十秒的沉默时间,两人只是对视,并不知道出租车什么时候才会来。

而那场戏,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场戏。

那是一种情绪酝酿,是学会接受这些事。

而只有真正告别了,才可以正式放下来。

故事到这里,也就算正式结束了。

很有余味的一部片子。

最后,附一个导演之前给CC选的她的十佳CC经典电影吧,也了解下她的口味:

1、《铁皮鼓》(导演:施隆多夫)2、《与安德烈晚餐》(导演:路易·马勒)3、《天国与地狱》(导演:黑泽明)4、《皮娜》(导演:维姆·文德斯)5、《纯真年代》(导演:马丁·斯科塞斯)6、《巴里·林登》(导演:库布里克)7、《家宴》(导演:托马斯·温特伯格)8、《霍华德庄园》(导演:詹姆斯·伊沃里)9、《严密监视的列车》(导演:伊日·门泽尔)10、《独白人生》(导演:史蒂文·索德伯格)

标签:

精彩推送